日前,有网友发帖称上海新江湾城湿地公园萤火减少,自己近日夜观时只看到3只萤火虫,去年也不超过十只。文中称配资首选炒股门户,江湾湿地的萤火虫只出现在河道边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里,而该湿地正在被对面新开的工地快速蚕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发帖人描述,前年在同一区域夜观的时候,遇到有个小男孩拿着矿泉水瓶在跟路人炫耀自己捕捉到满满一瓶萤火虫,其家长就跟在后面。当时碍于有小孩在不好争吵,说了他几句就离开了,现在其非常后悔,那时候应该让他就地放生。“真的是灭绝式采集。当时就有这样一个念头闪过:以后可能看不到萤火虫了,没想到就这么成真了。”
帖子原文。图/社交平台截图
7月21日,新江湾城湿地公园负责人王先生就萤火虫数量减少一事回应。“萤火虫数量的减少有很多原因。该公园原本是湿地公园,现在是生态公园,管理的方法和情况都不一样。萤火虫的种群数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大,比如水质变化、光源变化等都是影响因素。”
【1】捕捉萤火虫现象管理难
展开剩余78%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显示,该网友提及的新江湾湿地公园(即生态走廊)位于新江湾城东部,毗邻经三河,全长2.7公里,占地27.04公顷,是中心城区唯一一块被誉为“城市绿肺”的生态湿地,也是新江湾城打造“人水和谐”高品质蓝绿复合开放空间的一张靓丽名片。
王先生表示,萤火虫是湿地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指标,景区也不希望发生萤火虫被人为捕捉的情况。景区也发现过好几次类似情况,某些机构专门在夏夜组织游客来湿地公园抓萤火虫及其他昆虫。“这些人员主要是在晚上行动,所以我们也有加大安保巡逻的力度和监控探头的巡查力度,如果发现就及时劝阻。但该湿地公园是一个开放性公园,没有围墙,所以巡查难度也很大。”
谈及光污染问题,王先生解释,景区极为重视此事,为了保护萤火虫,路灯都从6000流明(衡量光源总光通量的国际单位,表示人眼感知的光亮度)调整到了3000流明。此外,景区也注意到了网络平台上不少组织夜间观虫的帖子要求携带手电筒,看见此类帖也会主动联系进行劝阻。
对于工地蚕食湿地的质疑,王先生回答,公园对面目前没有工地,仅有一个还没有启动施工流程的空场地。一旦发现确实造成影响,会同步和上级单位进行沟通。
【2】专家解读萤火虫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
就网友提出的“灭绝式采集致萤火虫消失”的说法,记者联系到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立坤进行解读。
董立坤介绍,生物繁殖有两种策略,一种是R对策,一种是K对策。R对策生物繁衍会产生大量的后代,种群数量比较大,死亡率也比较高。K对策生物繁衍量就比较少,但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不容易死亡。萤火虫的单次产卵量是几十粒或者是上百粒,所以它也属于R对策的生物。
董立坤称,一般的人为采集行为,对于R对策的生物来说,是不会导致灭绝的,也不至于被称为“灭绝式采集”。以沙丁鱼为例,沙丁鱼一次性产上万粒卵,所以再怎么捕捉沙丁鱼,它总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是,像东北虎、金丝猴等高等哺乳动物,它本身繁殖后代就比较少,属于K对策。一个种群都捕杀完了,它们在这个区域就灭绝了。
“对萤火虫而言,采集对它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萤火虫的生存主要是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灯光,城市里很少有萤火虫分布,就是因为灯光的干扰。比较严重的光污染对它的信号传递,对雌雄个体进行交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农药的使用,城市或农田当中使用了农药的话,也会导致当地萤火虫的种群数量的减少或者是灭绝。”
其还表示,对于组织开展自然观察与夜间观虫活动的行为,其不建议人为采集大量的昆虫或者植物。因为不同的生物,种群大小不一样,采集都会对它有影响,所以不建议进行采集。应当告知采集者,观察完以后就释放,也尽量不要去野外采集。
【3】33%的人从未见过萤火虫
6月8日,科普作者“玛雅蓝”于公众号平台发起一项投票调查,提问读者:“看过夏夜的萤火虫吗?上一次看到它是什么时候?”
这个有2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显示,如今只有16%(3703票)的人在最近五年看过萤火虫,33%的人从未见过萤火虫,50%以上的人,上一次见到萤火虫已是5年以前的事情。
投票结果。图/公众号截图
有网友在该文评论区讲述自己的经历,称其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夏天的晚上把竹床抬到屋外面睡觉,屋门口经常能看到萤火虫。十几岁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就再也没有见过萤火虫了,偶尔再回到家乡也没有见过萤火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萤火虫数量减少,呼吁进行保护的相关报道近年增多。
2025年6月,媒体报道广州萤火虫观感数量减少,深入分析了萤火虫数量变少的几大因素:极端暴雨、干旱气候、人造光源、林相改造、不规范观赏行为,并呼吁市民不要再捕捉萤火虫。7月22日,媒体网报道,为在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中给小鸟筑巢、给萤火虫安家,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于近日联合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个系统化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
董立坤介绍:“现在我们对萤火虫有保护策略。在远离城市或者远离人群干扰的环境,选择某些山体林地、小溪河流、农田水田等环境进行保育。农田中有一些水生的萤火虫配资首选炒股门户,山体林地则是陆生品种。一般保育禁止农田中使用农药。萤火虫大多食用湿地中的螺类,或者是陆地上的蜗牛。保护好这些小的生态环境,减少光的污染,避免农药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萤火虫。”
发布于:江西省鼎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